绘本详情

谁动了我的奶酪?

5-6岁,3-4岁趣味想象

书架位置大奖绘本

书位号暂无

馆内编码931103630

绘本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克里斯蒂安·约翰逊 文,斯蒂文·皮莱基 图,叶倾城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绘本音频

绘本简介

编辑推荐

·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全新绘本版·在“奶酪”的故事里,让孩子与世界建立真实的联系·在画面和故事构建的童话世界,让孩子真正认识抽象的“变化”

内容简介

哼哼、唧唧、匆匆、嗅嗅是四个好朋友,
他们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出发去寻找心爱的魔法奶酪。
在一个幸运的日子,神奇的事发生了——
他们发现了堆成山一样高的魔法奶酪!
可是——
突然有一天,魔法奶酪全部消失不见了!
是谁动了奶酪?
嗅嗅早早就闻出事情不对了,
匆匆没有犹豫,立刻行动起来,
唧唧从不肯改变到积极行动起来,
哼哼固执地等着魔法奶酪恢复原状……

《谁动了我的奶酪?(绘本版)》由原书作者斯宾塞·约翰逊的儿子克里斯蒂安·约翰逊提出创意并共同改编。这本配有精美四色插图的绘本版奶酪书,生动地为3-6岁的儿童讲述了奇妙有趣的“奶酪”的故事,还能帮助孩子们培养成长型思维,探索适应力的新可能,在“奶酪”的故事中与世界建立真实联系。 

作者简介

 斯宾塞·约翰逊(Spencer Johnson),拥有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及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博士学位,曾就职于美国马约医学中心及哈佛医学院,之后又成为哈佛商学院领导力课题组的研究员。他是享誉全球的思想先锋、演说家和作家,已出版多部畅销书,包括《谁动了我的奶酪?》系列、“一分钟经理人”系列等。他的作品也引起了《纽约时报》《商业周刊》《财富》《时代》《今日美国》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且被《今日美国》评为“全球寓言之王”。

在线试读

寻找魔法奶酪之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李甦
有的人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是不可以改变的。而有的人则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可以发展的,是可以被塑造的。事实上,这些不同的看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认为智力或者说能力是不能改变的,而“成长型思维”则认为人的智力或能力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比如好的学习策略、不断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以及向别人寻求支持而得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已表明,那些相信自己的智力可以发展(成长型思维)的学生要比那些认为智力不可改变(固定型思维)的学生的表现要好。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mindset),可以促进他们成绩的改善。那么,为什么成长型思维会有这样的作用呢?说到成长型思维,就不能不提到“习得性无助”和归因理论。
“习得性无助”是来自动物研究的发现。研究者发现,动物暴露在不可控的电击下后,即使是当电击变得可控时,它们也很少努力去阻止或终止电击。这说明生物体从他们的经历中形成了信念,这些信念在他们的动机中起着关键作用。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试图去找到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的解释,而这些解释随后会塑造他们对事情的反应。例如,当儿童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或者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他们就会表现出对挫折的不同应对方式。也就是说,儿童对失败的解释,会塑造他们的行为。在能力不相上下的情况下,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的儿童是“无助”的,他们通常会退缩;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的儿童,则认为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表现。他们表现出“掌握导向”的特点,也喜欢接受挑战。那么,为什么能力相当的儿童会表现出如此不同的归因和反应呢?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Carol S. Dweck教授及其同事的一系列研究都证明,儿童对能力和智力的不同看法,即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否可以改变,会内隐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些不同的看法便是上文提到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当遇到挫折时,固定型思维的儿童由于认为能力不可改变,就会觉得自己是无能的、失败的。而成长型思维的儿童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所以可以更努力地去寻找应对挫折的办法。当面对挑战时,固定型思维的儿童想回避,而成长型思维的儿童则愿意去尝试,接受挑战。研究已发现,成长型思维会预测和提升儿童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接受挑战的行为,使他们在面对失败或困难时更有坚持性。因此,如何将成长型思维传递给儿童,如何培养儿童的成长型思维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绘本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通过四只老鼠寻找魔法奶酪的过程,描画四只老鼠在寻找奶酪过程中的不同表现,生动地阐述了成长型思维的内涵,并向儿童读者传递了建立成长型思维的有效方法。


借阅21

评论0

+收藏+书包